
发布日期:2025-04-13 10:42 点击次数:195
蒋介石一生喜欢写日记,在洋洋洒洒的55册蝇头小楷写成的日记中,晚年的蒋介石将国民党败退台湾归因于历史上的三个人物。
他们分别是美国陆军参谋马歇尔,苏联的斯大林,中国桂系军阀首领李宗仁。
55册日记,记录了蒋介石的风雨人生
2006年3月,“蒋介石日记”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档案馆公开。
这些从1917年至1972年共计55册的日记,记录了蒋介石55年的风雨人生。是蒋介石进行北伐战争、进行对日抗战、发起国共内战、最终退守台湾及东西方冷战等政治生涯的再现,也是蒋介石一生儿女私情的回忆。
更是将统治大陆23年以来经历的三次下野“军政”“训政”“宪政”进行了回顾,并留下了晚年对败退宝岛台湾的自我检讨的思想的轨迹。
蒋介石在孙中山的赏识下,崛起于民国政坛。他的政治生涯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蒋介石在其生命的岁月里,每天用这些蝇头小楷记录着国家大事、人事纷争、儿女私情、人生欲望等。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是蒋介石在欲望与现实的挣扎中,自我反省了对败退的认识。
昏昧无知,“马下儿”只有军人头脑,毫无政治常识
马歇尔,美国陆军参谋,马歇尔计划的策划者。
在蒋介石晚年的日记中,给马歇尔起了个颇具涵义的外号“马下儿”,并说他“昏昧无知,只有军人头脑,没有政治常识。”
这一切源于二战结束后,蒋介石在欲望的驱使下发起内战,试图控制一个完整的中国。
蒋介石的这一举动引起了美国的不满。美国担心中共一旦发生内战,将会影响美国在中国的利益。
为了阻止蒋介石,1945年美国新任总统杜鲁门连夜派出马歇尔出使中国从中调停。并明确了马歇尔此行中国的任务目标,要求马歇尔说服国共两党停止在华北和东北的敌对活动,召开由各主要政党参加的国民会议,调停两党纠纷,以实现多党制统一中国。
在马歇尔的调停方案中,国共海陆空以2:1的比例进行混编的组织法令蒋介石恼怒。
对于马歇尔提出的不符合中国国情的调停方案,蒋介石毫不客气地给予批判。并因此觉得马歇尔是阻止自己发动内战的绊脚石。
1946年,马歇尔回国述职期间,蒋介石急不可耐地发动了国共内战。双方再次在华北、东北等地展开了对战。
杜鲁门得知后,要求蒋介石立即停火,并将东北让给中共。
马歇尔带来了杜鲁门的命令,使蒋介石知道杜鲁门真的动怒了,在东北局面占优势的情况下,蒋介石不得已因此停火15天。
但是对于让出东三省的要求,蒋介石认为是马歇尔从中捣鬼,并因此在日记里气得大骂马歇尔“精神错乱......”,埋怨马歇尔是导致国民党政府败退的“罪魁祸首”。
“和事佬”马歇尔
不得不说马歇尔在中国为国共和平共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46年11月,国民党政府单方面召开了制宪大会,中共拒绝承认这次所谓的制宪会议,并表示出极大的愤懑。
同一天,周恩来拜访了马歇尔,希望马歇尔能够为中共党员的安全离开提供帮助。马歇尔出于对调停的需要选择了同意。
蒋介石得知后,愈发认定马歇尔偏向共产党。因此,在蒋介石眼里,马歇尔的所有举动都是那么的不合时宜。面对国共之间严重缺乏信任的现状,马歇尔认为中国内战已不可避免,建议美国政府尽快撤离驻扎在中国的美军。
1947年1月21日,马歇尔回到美国后,在华盛顿告诉美国政府,对中国的调停可以停止了。
斯大林抛出橄榄枝
蒋介石一统中国的计划被马歇尔破坏,斯大林却向蒋介石提出了希望双方对东北的安排进行重新探讨的建议。
蒋介石得到苏联支持,立即展开战役,并占领了张家口。
蒋介石的行为令马歇尔恼羞成怒,随即建议美国政府对国民党进行武器禁运的制裁。
蒋介石鉴于此,被迫停止了进攻。
1947年,曾在二战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魏德迈代表美国访华时,不仅见了蒋介石,还专程到北京拜访了副总统李宗仁。
甚至在临走时公开批评了国民党政府的贪婪无能。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更是向美国政府递交了“建议蒋委员长退任,由副总统李宗仁接任”的报告。
美国政府态度的大转变,使蒋介石将这一切都归罪于马歇尔,认为是马歇尔从中作梗,继而将内战的失败也归咎于马歇尔。
斯大林趁火打劫
二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形成了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两个对立的阵营。
1944年豫湘桂的溃败,使蒋介石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试图得到苏联的支持,共同抗日。
苏联斯大林趁火打劫索要长春铁路以及旅顺海军30年的使用权,并要求蒋介石被迫承认外蒙的独立。
在这场交易中,蒋介石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并接手了东三省。蒋介石的行为遭到了国人的唾骂,政府的无能及贪腐使蒋介石逐渐失去民心。
而苏联得知蒋介石的亲美行为后,立即停止了对蒋介石的任何援助,并在国际上建立了共产国际中国分部,支持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
在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下,蒋介石不仅大失民心,间接为中共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帮助,还直接危害到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蒋介石大骂斯大林背信弃义,甚至将斯大林当作导致败退的主要因素。
在与中共的军事对抗中,经过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的连续失利后,国民党军损失过半,士气大衰。特别是被称之为国民党五大王牌军的全部覆灭,使蒋介石失去与内部反对派抗衡的实力,这对蒋介石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最先被歼灭的是被国民党誉为“御林军”的整编74师,第74师在三大战役前被歼灭后,紧接着在辽沈战役中,出自第5军的国民党新1军、新6军被全歼。
蒋介石的心腹部队第18军在淮海战役中的双堆集战役中被歼,第18军是陈诚“土木系”的支柱。
在内战初期,第18军担负着蒋介石的救火队的职责,无论是对付解放军二野还是三野的陈毅,第18军都表现出了对蒋介石的责无旁贷的忠心。
这五支被称为蒋介石精锐部队的主力,不仅以美械装备为名,更是在抗日战场上以顽强的意志与日抗战而威名远震。
1949年1月10日,第5军两位老长官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自杀,杜聿明所辖第5军是国民党军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在陈官屯全军覆没。
就在这之前,蒋介石还寄希望于杜聿明,希望杜聿明突围保住他的最后一张王牌。
然而事与愿违,第五军全军覆没的这一天,蒋介石在其日记中写道:“杜聿明部今晨大部似已被匪消灭,闻之尚有三万余部自陈官屯西南突围......此为我黄河以南地区主力,今被歼......但我已尽全力,无可愧对我将士.......今后下野可无憾矣......”
蒋介石的核心力量五大王牌军的全部覆灭,使蒋介石得以依靠的军事实力丧失。
伴随着国民党军在国共内战的战场上的连续失利,美国对蒋介石部队屡战屡败的行为大为恼火,随即选择放弃了蒋介石。
失去美国支持的蒋介石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影响下,举步维艰。
党国前途渺茫之际,蒋介石痛恨地在日记中表示“两年来美国政府一贯倒蒋之政策由此暴露无遗······”
1947年到1948年之间,在与中共的军事对垒中,蒋介石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而驻扎在西南地区的桂系白崇禧手中则握着40万大军的人马。
白崇禧一向是反对蒋介石的,其与3桂系老大李宗仁是多年亲密无间的密友。
在蒋介石五大主力尽失,失去与长期反蒋的桂系抗衡的实力之后,时任副总统的李宗仁欲取而代之。便私下许给白崇禧国防部长的职位。而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也曾多次建议美国政府“劝蒋委员长告退,让位给副总统李宗仁。”
李宗仁——反蒋的典范
自1929年3月,以白崇禧、李宗仁为首领的桂军军阀与蒋介石爆发蒋桂战争,桂系战败退至广西,蒋介石以“叛国之罪”对李宗仁进行了开除党籍并免除其职的处罚以来,李宗仁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反蒋斗争。
1930年,李宗仁参与冯玉祥、阎锡山发动的反蒋战争,被蒋介石部队击败后,李宗仁退回广西。
1931年5月,李宗仁再次联合粤系军阀陈济棠与蒋介石作战。
1936年6月,李宗仁、陈济棠又一次发动反蒋事变,并成立抗日救国第一军团出兵湖南,要求北上抗日。
台儿庄战役,李宗仁打败日军歼敌1.8万取得台儿庄大捷
李宗仁是桂系首领,也是国民党高级爱国将领。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宗仁积极主张抗日。
时任第五战区司令员兼安徽省主席的李宗仁,在1938年初指挥国民党军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台儿庄战役。
通过血战,李宗仁率领的武器装备低劣的杂牌军,一鼓作气打败了入侵台儿庄的日军两个最优秀的师团——板垣和矶谷。取得了史称“台儿庄大捷”的战役,实现了歼敌1.8万的伟大胜利。
台儿庄大捷一直为人民称颂,而李宗仁在这场战役中运筹帷幄,誓死抗日的爱国精神也广为流传。
首先是说服抗战爆发后被划到第五战区的原西北军将领庞炳勋为国效力,与庞炳勋推心置腹、坦诚相见下统一了誓死为国家和民族战死沙场的抗日决心。
庞炳勋是个典型的“不倒翁”人物。在日军围攻临沂,面对日军的精锐部队,庞炳勋率领的部队毫不畏惧,经过几个昼夜的冲杀,将孤军深入的矶谷军团一举歼灭,粉碎了板垣和矶谷两师团会师台儿庄的计划。
其次是在临沂战役庞炳勋拼死抵抗日军,未能攻下临沂县城的关键时刻。李宗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张自忠以国为重,对庞炳勋施以援救。
中原大战中,庞炳勋受蒋介石收买,战场倒戈,出其不意攻击张自忠师部,张自忠险遭不测,两人因此结下梁子。但是在李宗仁的劝说下,庞炳勋与张自忠在大敌当前一致抗日、握手言和。
曾被一、二战区拒绝的川军邓锡侯部队,来到徐州的李宗仁部队就职。
李宗仁为邓锡侯部队补发500支枪,并且在这支部队出征前,以当年诸葛亮率川军抵抗司马懿的典故为训话内容,鼓舞士气。
临沂大战之后,沿津浦线南下的日军日益猖獗。
李宗仁命川军邓锡侯部前往堵截日军至鲁南邹县。同时命令川军师长王铭章死守藤县。
在日军炸开城墙缺口冲入藤县与川军殊死较量中,王铭章誓死抵抗,与日军展开肉搏,多次打退进攻的日军。
师长王铭章亲临藤县的城中心十字路口指挥战役,不幸中弹牺牲。王铭章牺牲后,川军及受伤病员仍然坚守阵地,直至为国捐躯。
王铭章率领的川军歼敌四千多人,但五千多的川军在这次战斗中全部为国捐躯,为汤恩伯和孙连仲部队的参战赢得了时间,同时,延缓了日军南侵。
台儿庄大捷给予日军重创,使中国军队的抗日士气大增。
李宗仁这位福将在重要的历史关头,为国家民族走向良性的发展道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49年1月21日,在国共决战之际,蒋介石被迫宣布第三次下野。
接任蒋介石的李宗仁派代表团到北平与中共进行“和谈”。
其本意是通过“和谈”以期阻止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因谈判后,拒绝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条约上签字,导致国共和谈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下达了全国进军横渡长江的命令。
解放军总前委书记邓小平指挥由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二野,陈毅、粟裕、谭震林领导的三野,在四野和中原军区的配合下,以及江南游击队和江北人民的策应下,发起了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阴的渡江战役。
百万大军兵分三路横渡天堑,直击国民党南京老巢,一举摧毁了蒋介石在南京精心部署的长江防线,摘掉了统治中国近22年的青天白日旗。
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蒋介石隐退后的遥控指挥,令李宗仁的新政治集团构想成泡影。
下野后的蒋介石带领全家来到奉化老家,对常年在外的两个儿子及其子孙进行了意义非凡的乡情教育。
之后,蒋介石重回四窗岩。在岩洞内点燃三支高香和一对粗大的蜡烛祭拜天地后,闭目静坐于洞内。
在蒋介石隐退前,已命陈诚在奉化筹建数个无线电台。
隐退后的蒋介石继续以“国民党总裁”身份,遥控指挥国统区的政务。在隐退后不到短短三个月,蒋介石在奉化溪口接见了上百位的国民党的军政要员。
李宗仁对打开国民党政权的新局面十分有信心。
白崇禧曾向外界透露,桂系将通过与西北、西南、华南各地诸将领结盟的方式,打开国民党目前的新政局,在国共和谈之际,组成一个新的政治集团。
而司徒雷登则以旁观者的角度,认为蒋介石的隐退也许是一种权宜之策。
澎湖基地构想破灭,蒋介石在日记中写下了“遁迹绝世了此一生”。
南京解放后,蒋介石来到澎湖,实地勘察澎湖后,发现交通通讯均不利江南作战,随即东南海上基地的构想不攻自破。随即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遁迹绝世了此一生”。
在此之前,陈诚早已派人前往澎湖做实地勘察,发现澎湖地理环境及生活资源均不适于建立训练基地。再加上交通通讯极为不便,早在1949年4月29日,陈诚便以电报的形式建议蒋介石“痛下决心,尽早将台湾作为革命复兴的最后根据地”。
蒋介石亲临澎湖,现场勘查的澎湖现状令蒋介石的东南海上构想不攻自破。随即,蒋介石下定决心去台湾“重振党国大业”。
为使外界摸不清自己败退台湾的原因,蒋介石在澎湖逗留了一周左右。并在蒋经国的陪同下,游览了澎湖岛上的原名为“文石书院”的孔庙、潭边、镇海等地。
由于澎湖通讯不便,电报不通,蒋介石对于陈诚受邀参加李宗仁在广州召开的财政粮食会议感到担忧。直至陈诚会议结束,直飞澎湖向蒋介石当面汇报,蒋介石才安心。
蒋介石在5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辞修不问利害,贸然前往......乃为之设法脱身......未知能领悟否?”
1949年12月10日人民解放军包围了成都。
这一天也是蒋介石与蒋经国在大陆的最后一天。
清晨,蒋介石率领众人来到母亲王彩玉的墓前,在瑟瑟寒风中久久沉默之后,于当天来到成都的凤凰机场,登上了飞往台湾的飞机......